部落格Blog

2023-06-09
觀念

保健食品解析:揭開迷思,了解其價值與本質

預防勝於治療,這句格言在現代社會的意義日益凸顯,隨著文明病在人們生活中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保健,不僅在日常飲食中注重均衡營養,還積極尋找營養補充品,根據經濟部2023/2/15日公布統計指出,國內保健營養食品產值2021年達215億元,年增10.3%,而去年2022年因防疫需求增加,產值更高達226億元,年增17.4%。

然而,盡管人們食用了如此多的保健食品,我們是否真的了解它們?過度的宣傳以及我們對保健食品的不正確期待,使得我們對它們的認識仍然存在一些誤解和模糊,今天,我們就來揭曉這些模糊地帶,深入了解保健食品的真相。

 

保健食品是什麼?

根據台灣的法律規定,保健食品是指僅作為營養補充的一般食品,這些食品是透過對天然食物進行配方加工或精緻製成的營養品,而我們最常見的含有特定礦物質或維生素能補充營養素的膠囊或錠狀食品(例如:葉黃素、綜合維他命、B群等)為膳食補充食品,不具有任何宣稱的功效,換句話說,保健食品並不被認可為具有特定療效的藥品,它們是作為營養補充的一種方式,用於提供額外的營養支持,促進身體的健康和功能。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補充保健食品?

在現代生活中,由於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頻繁外食的情況,我們往往忽略了均衡飲食所需的營養素,無法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規劃飲食,造成台灣民眾的營養問題不在於缺乏,而在於不均衡。

根據「2017〜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國人的營養攝取並不均衡,蔬菜、水果攝取大幅低於飲食指南建議攝取量,以青壯年齡層為例,蔬果每日攝取量不足的人佔82.4%,水果每日攝取量不足的人佔94.1%,在維生素攝取部分,國人在維生素D、E,以及鈣、鎂、鉀與膳食纖維,在各年齡層均明顯不足,19歲以上成人,每五人就有近三人血中維生素D不足。

在這種普遍營養不均的情況下,頻繁外食和過度依賴精緻食物已成為現代生活的常態,外食往往以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為主,而蔬果、微量元素和纖維的攝取則相對不足,同時,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常常緊張忙碌,三餐時間不規律,吃飯匆忙,甚至經常應酬和暴飲暴食,這樣的生活方式容易影響身體對營養的吸收能力,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保健食品作為膳食補充品,可以提高我們身體對外界的防禦,補充我們日常飲食中可能缺乏的營養成分,確保身體可以獲得所需的營養。

 

保健品三大NG觀念

• 無法取代天然的食物攝取

保健食品的主要目的是補充日常飲食中可能缺乏的營養素,它們應該被視為飲食的輔助,而不是替代品,請確保你的飲食基礎健康,而不是利用保健食品取代天然的食物攝取。

• 對保健食品期望太高

保健食品的作用在於提供額外的營養支持,強化身體的防禦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因此保健食品不是藥品,不能要求吃了要立即見效,也不能要求它根本性的解決問題,當疾病已經需要藥物治療時,保健食品並不能取代藥物的療效,同樣的,依靠保健食品也無法去彌補不當的生活習慣。

• 劑量多不一定適合,長期使用才是關鍵

在選擇和使用保健食品時,有時人們會傾向於追求更高的劑量,認為劑量越多越好,然而,劑量多不一定意味著更好的效果,而是需要透過長期食用,透過固定的補充,慢慢在體內累積到一定的劑量,才能達到功效,請記住,保健食品不是即時的解決方案,它們需要時間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最後,我們應該明確保健食品的角色和限制,以增加其在健康管理中的價值。

保健食品應該被視為飲食的輔助,而不是替代品,對於特定的疾病或健康狀況,應該尋求專業醫療建議並遵從醫生的指導,保健食品無法取代正確的醫療治療或藥物治療,尤其對於嚴重疾病或慢性病的管理。

建立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是維護健康的基礎,保健食品應該作為整體健康管理策略的一部分,輔助飲食和生活方式的優化,清楚它們的角色,我們才能更明確的享受保健食品帶來的益處,維護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