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物一定不好嗎?從天然與人工的模糊界線談起
走進便利商店,打開一瓶醬油或一包即食食品,翻到背面的成分標示,往往會看到一長串你可能從未聽過的化學名稱:碳酸氫鈉、焦磷酸鈉、L-麩酸鈉……這些專有名詞看起來陌生又複雜,常讓人誤以為加了很多「化學物質」,讓人一頭霧水,甚至因此降低購買意願,不少消費者會直覺認為:「越多添加物,就越不天然、越不健康。」但實際上,這些名稱背後所代表的成分,可能只是你廚房裡早已習慣使用的調味料或食品原料。 |
什麼是食品添加物?
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3條第8款的定義:
食品添加物是指「為食品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強化營養、防止氧化或其他必要目的,所加入、接觸於食品之單方或複方物質」。
這些添加物可能來自天然來源(例如檸檬酸來自柑橘),也可能經過人工合成,但目的並非「化學造假」,而是確保食物安全與品質穩定。
為什麼食品需要「加工」?
食物從原料到可長時間保存、運送、販售的商品,中間經歷的過程稱為「食品加工」,這些加工行為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例如:
l 延長保存期限(避免發霉、腐敗)
l 穩定品質(防止分離或沉澱)
l 調整口感或外觀(增加濃稠度、顏色)
l 補強營養(像是牛奶中常添加維生素D)
l 促進發酵或加速製程
其中,「食品添加物」正是食品加工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當談到這些添加物,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不天然」、「有害健康」,但這種看法並不完全正確。
天然≠好,化學≠壞 —— 破解你對食品添加物的誤解
事實上,食品添加物並不全是化學合成的,也不是所有添加物都對健康有害,大致來說,它們可分為兩類:天然提取與人工合成,但就算是完全的人工產物,其實也不需要害怕。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化學往往是為了讓這些添加物(包含來源自人工製造或天然提取成分)更穩定,更不對人體有害的一種工具,這也正是食品科學的核心理念之一。
以下是幾個常見的例子:
⚫ 抗氧化劑:抗壞血酸
來源:可天然存在於柑橘類,也可人工合成。
用來防止油脂氧化(變味、變色),也可維持食品中的維生素C含量,人工合成的抗壞血酸和天然來源的維生素C在化學結構上完全相同,目的在於穩定保存和延長營養價值。
⚫ 乳化劑:卵磷脂
來源:天然可從大豆或蛋黃提取,也有經過酵素改質的版本。
常用於讓水和油能均勻混合,防止分離,經加工處理的卵磷脂比天然版本更穩定,能在不同溫度與pH條件下維持乳化效果,提升食品品質。
⚫ 防腐劑:苯甲酸鈉
來源:天然存在於某些莓果中,但商用多為人工合成。
這種防腐劑可抑制黴菌與細菌生長,延長產品保存期限,相較於天然來源,人工合成的版本更能控制純度與安全劑量,避免天然來源可能帶來的雜質或不穩定性。
我們生活中每天接觸的添加物,有些來自自然,有些經過合成,但兩者並不代表健康與否的分界線。食品添加物的出現並非邪惡的產物,而是在保證食品安全、品質與便利的背後功臣,與其對那些陌生的化學名稱產生排斥,我們更應該去理解它們的來源與用途,事實上,許多天然食材本身也含有大量聽起來像「化學」的物質,如果今天我們幫花椰菜貼上成分標示,可能會是這樣一串:
水、硫代葡萄糖苷、阿魏酸、阿斯巴甜酸、硫胺素、吡哆醇、葉酸、槲皮素、酪胺酸、γ-亞麻油酸……乍看之下,是不是突然覺得,它甚至比不少加工食品還要「化學」。
當我們以理性的態度面對食品添加物,才能真正了解這些成分,了解自己每天吃進肚子裡的是什麼,做出更有根據的飲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