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蛋白飲食優缺點整理|你真的了解這種熱門飲食法嗎?

近年來,隨著健身風潮在台灣的興起,高蛋白飲食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無論是為了增肌、減脂,還是提升運動表現,這種飲食方式似乎都成了許多人的首選。然而,你真的了解它的優缺點嗎?

很多人對高蛋白飲食存在誤解,例如認為它只適合重訓者或老年人,甚至擔心會傷害腎臟。事實上,這些迷思需要被破解。根據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的說明,對於一般健康成年人而言,適量攝取蛋白質(每日不超過2.0克/公斤體重)並不會對腎臟造成負擔。
 

高蛋白飲食優缺點


然而,任何飲食方式都應根據個人身體狀況調整,盲目跟風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建議讀者使用TDEE計算機並諮詢專業營養師,以確保飲食計劃符合自身需求。


重點整理

  • 高蛋白飲食並非只適合重訓者或老年人。
  • 健康者適量攝取蛋白質不會傷害腎臟。
  • 飲食方式需依個人身體狀況調整。
  • 使用TDEE計算機有助於制定適合的飲食計劃。
  • 諮詢專業營養師可避免盲目跟風的風險。


什麼是高蛋白飲食?

蛋白質是身體運作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但你真的了解它的重要性嗎?根據美國農業部的定義,蛋白質應佔每日總熱量的20-35%。這種營養素不僅是肌肉的基石,更是維持身體機能的重要元素。

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可分為多種,其中豆類、魚貝類、禽肉和紅肉的營養價值各有不同。例如,黃豆每100克含有36克蛋白質,而雞胸肉則含有31克。選擇合適的蛋白質來源,能更有效地滿足身體需求。

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因人而異。一般成人建議攝取0.8-1克/公斤體重,而運動者則需要1.6-2.2克/公斤。對於體重偏高或體脂比例較高者,可參考瘦體重(Lean Body Mass)估算公式,以更準確地評估蛋白質需求。

此外,蛋白質由9種必需胺基酸構成,這些胺基酸在身體功能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來,蛋白質攝取趨勢也從「四足優先」(如紅肉)轉向「無足優先」(如植物性蛋白),反映了健康意識的提升。


若想了解更多關於蛋白質攝取的詳細資訊,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進一步了解如何制定適合自己的飲食計劃。


高蛋白飲食的優點

在現代飲食趨勢中,蛋白質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它不僅是肌肉的基礎,更是維持健康的關鍵。這種營養素對身體有多重益處,從提升免疫力到促進新陳代謝,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1. 高營養價值與增加免疫力

蛋白質是免疫細胞和血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增強身體的防禦機制。這些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依賴足夠的蛋白質來合成抗體和細胞因子,從而有效對抗病原體和感染。蛋白質是免疫力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攝取不足可能增加感染風險,導致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並可能延長恢復時間。此外,長期缺乏蛋白質也可能影響身體的其他功能,增加慢性疾病的風險。
 

高蛋白飲食


2. 增加肌肉量

蛋白質是肌肉合成的重要原料,尤其在運動後攝取,能有助於促進肌肉的修復與增長。乳清蛋白與酪蛋白的吸收速率不同,乳清屬於快速吸收(約10–12克/小時),能快速提供胺基酸;酪蛋白則較緩慢釋放(約6克/小時),有助於延長蛋白質供應時間。這種差異也會影響肌肉蛋白質合成的持續性與效率。


3. 幫助燃脂、加速減重

蛋白質具有明顯的產熱效應,其消化吸收過程可消耗約20%至30%的能量,相較於碳水化合物的5%至10%更具有代謝優勢,這代表攝取蛋白質有助於提升熱量消耗,進而支持燃脂與體重管理。多項研究也指出,高蛋白飲食能在控制總熱量的情況下,有效促進脂肪減少並維持肌肉量。


4. 增加飽足感,減少飢餓

適量攝取蛋白質可促進如 GLP-1 和 PYY 等激素的分泌,這些激素與飽足感和食慾控制密切相關,對於維持健康體重具有積極作用。


若想了解更多關於蛋白質的攝取建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進一步了解如何制定適合自己的飲食計劃。


高蛋白飲食的風險

在追求健康與體態的過程中,高蛋白飲食逐漸成為熱門選擇,但背後隱藏的風險卻常被忽略。雖然蛋白質是身體必需的營養素,過量攝取可能對某些族群帶來健康問題。以下將深入探討高蛋白飲食的潛在風險。


1. 肝腎病患需謹慎

對於腎功能異常者而言,過量攝取蛋白質可能會增加腎臟的代謝負擔,進一步加重腎臟損傷的風險。尤其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在調整飲食時應特別注意蛋白質的攝取量,建議在營養師或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2. 長期高蛋白飲食的潛在風險

長期攝取過量蛋白質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例如,紅肉攝取者的TMAO濃度超標2.8倍,這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此外,加工肉品中的亞硝酸鹽也與大腸癌風險上升相關。

為降低風險,建議採取「蛋白質替換方案」,例如每周紅肉攝取量控制在500克以下,並多選擇植物性蛋白來源。


3. 骨質疏鬆症風險

高蛋白飲食可能影響鈣質吸收,進而增加骨質疏鬆症風險。雖然蛋白質有助於肌肉合成,但過量攝取可能導致鈣質流失,尤其是老年人更需注意。
 

風險類型 影響 建議
肝腎負擔 過量蛋白質可能增加腎臟代謝負擔,對已有腎功能異常者更具風險代謝負擔增加,可能損害腎功能 建議定期追蹤腎絲球過濾率(eGFR),並諮詢醫師調整攝取量
心血管風險 某些高蛋白飲食(特別是紅肉來源)可能導致TMAO升高,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相關 減少加工肉與紅肉攝取,優先選擇魚類或植物性蛋白
骨質疏鬆 長期高蛋白攝取在鈣攝取不足時可能導致鈣質流失,進而影響骨質健康 總蛋白建議控制在每日2g/kg體重以下,並確保足夠鈣與維生素D攝取

 

總而言之,高蛋白飲食雖有助於增肌減脂,但需根據個人健康狀況調整攝取量。若有慢性疾病或特殊健康需求,建議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以制定適合的飲食計劃。

 


哪些人適合高蛋白飲食?

高蛋白飲食並不適合每個人,但對於特定族群而言,卻是維持健康與功能的重要營養策略。根據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的建議,從事阻力訓練或高強度運動者,建議每日攝取1.6至2.2克蛋白質/公斤體重,以促進肌肉修復與增長;而65歲以上的年長者,蛋白質攝取量則建議提高至每日1.2至1.5克/公斤體重,有助於延緩肌少症的發生,維持肌力與日常生活功能;此外,處於手術或重大疾病恢復期的患者,蛋白質需求也會上升,部分研究指出在復原期間,蛋白質需求量可能增加約30%至40%,以支持組織修復與體力恢復;孕婦與哺乳期婦女亦需額外攝取蛋白質以支持胎兒或嬰兒發育,一般建議每日在原本基礎攝取量上,每公斤體重額外補充約1.1克的蛋白質。此時應優先選擇高品質蛋白來源,如魚類、雞蛋、豆類與乳製品,以提供完整的胺基酸組成;至於素食者,則建議透過多元植物性蛋白質來源的搭配來達成營養均衡,例如黃豆與糙米的組合,有助於補足人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避免營養缺口。
 

族群 蛋白質需求 建議食材
阻力訓練者 每日 1.6–2.2 克/公斤體重 雞胸肉、乳清蛋白、蛋白粉
65歲以上長者 每日 1.2–1.5 克/公斤體重 魚類、豆類、蛋
術後/病後恢復期 蛋白質需求增加40% 雞蛋、瘦肉、乳製品
孕婦哺乳期 每公斤體重額外增加約 1.1 克 魚類、豆類、全穀類
素食者 視個人活動與生理狀況調整 黃豆、糙米、堅果、豆腐



若想了解更多關於高蛋白飲食的詳細資訊,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進一步了解如何制定適合自己的飲食計劃。



結論

健康飲食的核心之一,就是掌握蛋白質攝取的原則。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建議,減重期間的蛋白質攝取比例建議控制在每日總熱量的 30% 以下。而台灣營養學會於 2023 年發布的最新指南也強調,蛋白質的攝取量應依個人的年齡、活動量與健康狀況調整,避免一體適用。

總結三大黃金原則:適量、均衡、多樣化,同時留意四項潛在風險指標,特別是肝腎功能異常、心血管風險、骨質疏鬆問題與特殊生理需求。建議善用「健保快易通 APP」查詢個人用藥與健康狀況,確保飲食與補充品的安全性。

若想了解最適合自己的蛋白質攝取量,歡迎使用我們的三大營養素計算工具,協助您輕鬆制定專屬的營養飲食計畫。


FAQ

什麼是高蛋白飲食?

高蛋白飲食是一種以攝取大量蛋白質為主的飲食方式,通常搭配減少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的攝取。這種飲食法常見於健身愛好者或減肥族群。

高蛋白飲食有哪些優點?

高蛋白飲食能提供高營養價值,增強免疫力,幫助增加肌肉量,促進燃脂減肥,並增加飽足感,減少飢餓感。

高蛋白飲食有哪些風險?

高蛋白飲食可能對肝腎功能不佳者造成負擔,長期攝取過多蛋白質也可能增加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哪些人適合高蛋白飲食?

健身愛好者、運動員、減肥族群或需要增加肌肉量的人較適合高蛋白飲食,但肝腎功能不佳者應謹慎。

高蛋白飲食能幫助減肥嗎?

是的,高蛋白飲食能增加飽足感,減少熱量攝取,並促進脂肪燃燒,有助於減肥。

高蛋白飲食會影響骨質健康嗎?

長期攝取過多蛋白質可能導致鈣質流失,增加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建議均衡飲食並適量攝取蛋白質。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